|
負責人談經營理念與前瞻 |
|
|
|
|
|
曾經有一位畫廊老闆半調調侃半認真地這樣對黃慈美說:「形而上畫廊的風格是非主流的大眾。」可以說是再貼切不過的形容。十年前受到朋友的鼓勵,跳出來經營畫廊前,黃慈美就已在畫廊界歷練多時。早期在廣告界撰寫文案的她,無法忘卻自己高中時期的理想,一頭栽進藝術的領域,一晃眼就是十七、八年。
回憶起自己的摸索時期,幾家台灣響叮噹的畫廊都是黃慈美畫廊人生中的導師,龍門畫廊的歲月,令黃慈美至今都還尊稱李亞俐為大師父;皇冠藝文中心給了她很大的發揮空間,黃慈美十分感念平鑫濤的知遇之恩;漢雅軒的張頌仁具有國際視野的走向,帶給她極大的刺激,也讓她自省未來的走向。如今再回頭看看這些日子,她自己說道:「其實我很喜歡十幾年前畫廊經營的形態,那時看畫的人很純粹,是從欣賞的角度切入,完全享受藝術的樂趣。」因而,也使她一直覺得經營畫廊是一份兼顧藝術與良心的事業。
黃慈美最早是在仁愛路上成立畫廊,當時是以「吸引力」為名,黃慈美希望成立一家「能夠感覺、能夠表現的畫廊」。後來在一九九二年搬到阿波羅大廈,由於「吸引力」此名與某家服飾店同名,遂改名為「形而上」畫廊。
為了使自己的畫廊不流於惡質化,在初期「吸引力」開始時,即希望尊重畫廊與畫家的倫理,不動搖別人的合作關係。在這種基準之下,就是要另覓其他的藝術家,經營別人沒有的藝術家。「每一個經營的藝術家都找尋得很辛苦。」黃慈美說。以現在形而上的主力畫家王攀元為例,隱遁於宜蘭,有著一身傲骨的王攀元,從不輕易出示自己的畫作,當時黃慈美一路顛躓、舟車勞頓,好不容易到達目的地,一心想看這位孤獨的藝術家作品,卻暈車得很難過,等坐定位後,王攀元就繼續作畫去了。出於一分好奇心,黃慈美走進畫室,想要觀看王攀元作畫,但王攀元卻不慣有人在旁,將她帶了出去,但黃慈美忍不住又跑了進來,就這麼來來回回好幾次。黃慈美打趣地說:「攀元老大概很少見到這麼不識趣的人。」她猶記得當時王攀元不斷地在畫布上刷上藍色,是一種極其深邃的藍,也就是他後來的水彩作品(海的那邊)。
在這次的造訪中,黃慈美雖然得到王攀元的同意,但之後也曾幾次反反覆覆,大抵要得到藝術家的認同,還是要以誠意去打動他們的心,這是許多畫廊能夠與藝術家長期合作的不二法則。經過幾次的合作,王攀元也漸漸與形而上建立互信互賴的關係。與郭文嵐的開始,黃慈美則笑說:「是因為一起被一個經紀人騙了,而開始彼此之間的合作關係。」
對於黃慈美而言,這些藝術家能夠吸引她的最主要原因,就是特色鮮明。她所經營的藝術家老中青三代皆有,如王攀元、郭文嵐、潘煌、張堂?、林中信等;她表示,一個藝術家的培養,起碼都要花五年以上的時間,「名聲可以塑造,風格卻不能取代。」這些藝術家的風格,對於黃慈美而言,都是不可取代的,如果有人要問形而上畫廊的走向,她所經營的藝術家已為她說明了一切。
回顧形而上畫廊一路走來,黃慈美最早先推出陳德旺的油畫與素描以及透過電腦來欣賞名家作品的展覽。後來搬到阿波羅大廈之後,開幕展推出了「藝術之路」,觀名知義就是追尋台灣藝術發展之路。這個展覽包含了老中青三代的藝術家,以一種台灣美術瀏覽的形式,呈現台灣美術展覽的軌跡。
在形而上的展覽,除了藝術家的個展之外,黃慈美更愛的是策畫主題式的展覽,這種更富創作慾望的表現形式,帶給黃慈美成就感,使她樂此不疲。幾年下來也累積了一些令她難忘的事,黃金山城一百年(1890-1993)──九份人•九份事•九份景、表情─潛意識、淡水美術紀事──詩美之鄉(1910-1991)、最後火車站──台灣舊驛巡禮、兩代之間──台灣美術史上師徒關係的典範等策畫展,都蘊藏著她難以言諭的情感,如與潘小俠合作的「淡水美術紀事──詩美之鄉(1910-1991)」,是藉由詩、畫來歌詠淡水,黑白照片下的淡水,是逝去的淡水,畫家筆下的淡水,丰姿天然,各自投射了不同的情境,如今再來看,總免不了傷感,淡水捷運線的通車雖然為淡水再造繁華,但記憶中的淡水卻一點一點的?蝕。
為了這個展覽,黃慈美與潘小俠不斷反覆討論,而理想與現實的權衡在其中翻攪,都是他們必須一起面對的事,結果終於還是辦起來了,在搭配金門王演唱,茶敘淡水故事、淡水之歌、淡水之詩以及座談會等活動,可以說是相當地成功,也開啟了她往後尋找有趣的題材,來舉辦活動的興趣。黃慈美說:「舉辦這些主題展,總是耗盡自己心力,但是看到理想在自己手中一點一滴的成形,心中就覺得再辛苦也值得了。」
與收藏家之間的相處,黃慈美還是以朋友論交,「畫廊經營讓我賺得許多朋友。」她開懷地笑著。她以多年經營畫廊的眼光,在與收藏家閒聊時總會提到一個概念,台灣美術史只有一百年,其實很容易形成一條脈絡下手去收藏,這樣的想法同時反映在她畫廊的經營上。她十分強調對於客戶的服務,畫廊是以信譽去經營的行業,因此,她時常對員工說:「我們沒有權利說抱歉。」
談及未來,以目前的藝術市場情況來看,黃慈美並不急於加快自己的腳步,「在現有的畫家基礎上,耕耘得更紮實,應該更適合現在的形而上。」黃慈美說。
正因為從事畫廊工作是將興趣、理想與事業結合一起,所以當問及她經營畫廊的心境,黃慈美笑著說:「應該就是經營朋友之間的互動關係吧!」 。 |
|
|
|
|
|
摘錄自藝術家雜誌 1999年12月
/ 第29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