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向未知最迷人,草間彌生的沉浸式宇宙 ──共赴「回眸∼草間彌生的前衛變裝秀」之約
撰文│林志鴻? 圖版提供│形而上畫廊
(前言) 「我一生都致力於繪畫和創作,每天都在迎接藝術的挑戰。我的藝術,對我來說就是一切,永遠燃燒著對宇宙的無限之愛,這美妙的火焰仍在燃燒。穿越時空直到死亡,然後永生,為人類的榮耀而歌頌這份愛的美好。這是我的藝術生命的最高祈願。為宇宙奉獻了全心全意,獻身於藝術創作的奧秘,銘記此刻這裡的一切。」──草間彌生 (內文) ●無限即宇宙 難以捉摸的浩瀚,如何以圖像的形式存在?對於「無限」概念的視覺傳達,是否遠比抽象字詞更加具體?草間彌生以「無限的網」(Infinity Net)為題,似乎隱含著詩意浪漫的矛盾──圖像既已陷入畫中之網,懸於觀者眼前,何來「無限」之說?或者「無限」就像奔騰的水流,湧向畫外遙不可及之處,藉由網狀結構的無盡擴延,將觀者的視線推向畫的邊緣?既然以網取水,注定徒勞無功,為何草間彌生執意以一生的創作,無盡延展她的視界所見的宇宙? 「無限」的主題令她深深著迷,在她的畫作中,在裝置作品的服飾、家具與軟雕塑中,她用網與圓點包容了人和環境,用鏡子深不可測地延伸這些視覺元素,將所有人與物事融入其中。在草間彌生的作品中,「無限」的概念抗拒著單色畫、普普藝術、極簡主義、女性主義……的分類與定義,跨越了繪畫、雕塑、空間裝置、觀念行動等媒材之別。藝評家赫伯特.里德(Herbert Read)以「實現空間的無限」的觀點,總結了那些永無終始、永無形式與定義的繪畫。 ●自我消融的沉浸式藝術 繪畫是草間彌生所有沉浸式裝置的起源,她在尋找一種獨特的方式以揭示前所未見的世界。1951年,草間彌生跪坐在鋪於地板的紙上作品間,拍了一張照片,她穿著親手設計製作、與作品風格相襯的衣服。這樣的姿態成為草間彌生自我形象的代言。 1952年3月,年僅23歲的草間彌生在松本市第一公民會館舉辦了首次個展,展出她不知疲倦所創作的水彩、水粉和油畫等200多件作品,畫中如同蕾絲般重複彎曲的筆觸,預告了日後「無限的網」系列的誕生,她在畫裡的無限空間中揮灑著無盡重複的概念。草間彌生喜歡在密切交融的環境中同時展示許多作品,這體現了她對於創造一種身臨其境的、予人高密度感官體驗的布展策略與喜好的開始。 1952年10月,她的第二場展覽在同一地點舉行。在兩次展覽中,展場空間以深色布料反襯出令人印象深刻的觀展體驗。草間彌生在自傳中反覆提到這兩場展覽,顯然,在特定環境展示作品的模式,對她來說非常重要。藝術媒體報導了當時的盛況:「草間彌生的個展人潮洶湧,會場聚集了許多年輕人,個個都非常興奮。觀眾都說著同樣的話:他們不明白,他們不明白;但是,他們仍然熱情地看著一張張的作品,好像被什麼給迷住了。每個人都詢問草間彌生畫了什麼,她本來打算畫些什麼。對於這類問題,草間彌生總是這麼回答:『當我無法用語言表達時,我就畫畫,我試著用圖畫來表達。如果我能用文字來解釋,我會寫一部小說讓你讀它。』」 在第二場展覽的手冊中,詩人暨評論家瀧口修造(Shuzo Takiguchi)寫了一篇文章,強調了形式之間流動的概念,他以水和空氣作為草間彌生作品中生命力流動的比喻:「她的畫面日趨流動,如同水壩決堤。……藝術家的呼吸化為自然的流動,化為手繪的筆跡……堅定不移地在畫面中展現生命的能量。」 1963年12月17日,草間彌生在葛楚斯坦(Gertrude Stein)畫廊舉辦了「聚合:千船會」(Aggregation:One Thousand Boats Show)展覽,她擴展了自己對於網狀結構的興趣,以覆蓋牆壁和天花板的展出規模,呈現了邊際無限的空間情境。黑色的牆壁和天花板上貼滿了船的圖像海報,營造出船在空間中無盡擴增並圍繞著觀眾旋轉的感覺,《ARTnews》藝評人吉爾.約翰斯頓(Jill Johnston)認為,圖像的無限擴展,一切都是為了讓人暈眩和產生幻覺。這場展覽的意義重大,因為它標誌著草間彌生在空間裝置中迎向全新的創作階段,探索不同的沉浸形態,如草間彌生所言:「它源於一種深刻的、強烈的衝動,要以可見的形式實現我內心的重複圖像。當這些圖像被賦予自由時,它就會溢出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生命與愛的寓言 在「無限鏡廳」(Infinity Mirror Room)系列中,觀眾的身體消融於滿布的圖案和光影之間。鏡面的無盡反射,將觀眾引向草間彌生自己的宇宙。草間彌生晚期的畫作延續了她將眾人萬物包容於自我的藝術宇宙的創作意識,埋首於「我的永恆靈魂」(My Eternal Soul)系列的她,似乎回到了一開始的原點,沉浸在自己的作品當中,被自己所描繪的作品所包圍,最終成品則是一種超越生死的意識保存方式,也像是一種試圖將天際與地面自然連結起來的和解姿態。當天地之間因為一切消融而不再存有界限時,那便是草間彌生謳歌生命與愛的寓言。 自2000年代初以來,草間彌生愈來愈專注於繪畫——源自1952年在她的出生地松本開始的平面作品。草間彌生最喜歡的繪畫方式是在色彩無限流動的空間中,創造身體消融的感覺,並在她持續創作中的「我的永恆靈魂」系列裡達到了高潮,透過鋪天蓋地滿布空間的繪畫,為觀眾創造出身臨其境的體驗──「與永恆合而為一。抹消你的個性。成為環境的一部分。忘記你自己。」 ●點與網的連結,愛與美的感知 如何想像一個沒有草間彌生的世界?她的作品是這個世代的美學指南,召喚人們進行思考,展開行動,做出改變。將時光回撥到2004年,草間彌生在東京森美術館的「KUSAMATRIX」巡迴展裡,發表了具有懷舊意味和自傳氣息的裝置作品〈嗨!你好〉和〈永恆的愛:女孩們!青春在路上〉,以及100多款繪於賽璐璐片上的前?新潮「少女繪像」,這場展覽中的作品是草間彌生回顧年輕時歷經社會劇變而無法實現的夢想,最終懷著對世界的新鮮感與好奇心而打造的朝氣蓬勃展覽。她說:「也許是戰爭的緣故,我在少女時代做著各式各樣的夢,但這些夢從來無法實現。我每天過著陰鬱、封閉的日子,但對於未來,心懷各式各樣的希望和抱負,這樣的心情比任何人都要強烈,有時甚至連我自己都難以駕馭。」 東京文化服裝學院的師生們以這些賽璐璐片「少女繪像」為造型樣本,變裝占據六本木Hills,繼而在朝日電視台前包圍環繞著舞台中央的草間彌生,使「水玉的壓迫」成為轟動一時的服裝嘉年華,表現個人記憶和時代的印記,集體意志與個體感受之間的交融──在盡情裝扮自我的圖像世界裡遊樂,草間彌生透過圓點與網的感知,用充滿細節的敏感來呈現女性生活體驗的多元,透過共存於世界的形色各異角色形象,占據一處超越邊界的真實空間,讓所有參與盛會的人們自由地探索自己的想像與渴望。 這場服裝嘉年華以東京的城市景觀為場景,每個出演的形象則映射著每一個生活在城市中的你我。繁星之下,鏡像之前,花海之中,各式靈感趣味在此匯聚、昇華,這場服裝嘉年華的展演結合了與大眾的互動、對身體的探索,讓圖像、服裝與心靈相互依託、相互成就,帶領人們用新的眼光來看待藝術世界的創意系統。「少女繪像」各式造型所衍生的多元風格,如同熱帶氣旋般四處蔓延,而掩藏在線條和構圖之下的,正是草間彌生企圖藉由繪畫與符號,在不同的生活風格與文化版圖之間架起一座沉浸式體驗的舞台,表明人們有著共同的夢想、靈感、恐懼與願望,儘管你我生活的環境可能大不相同。這些被草間彌生靈感打磨過的造型,復古與新潮交織、古典與現代並存,她試圖向我們說明,歌頌女性氣質並非強調女性著裝的權力,而是一種突破常規的叛逆,以誇張、戲劇化的形式,將反叛精神呈現在世人眼前。 服裝的日語是「服」,讀音「fuku」與「幸福」的「福」相同。服裝承載生活感悟,它們富有生命力。草間彌生與她所屬的世代,用自己的身體形塑著城市的樣貌,互換創造力的信號,那些看似隨意的、未完成的筆觸,一切都出於精算,如此的心思或許也與當代女性的日常不謀而合。草間彌生以賽璐璐片繪製的「少女繪像」是她帶給我們極為難得的美學體驗,不僅是一次共同記憶的再現,也是關於未來願景的美、想像與憧憬。
草間彌生娃娃 Celluloid 賽璐璐片 81x170cm 2003